来源:外语学科教学论(对外汉语) 教研室 作者:张良源、彭小燕
张良源,中共党员,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届毕业生。在校期间,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不懈的努力,斩获多项重量级荣誉:第九届“田家炳杯”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、第十二届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、“外教社杯”湖北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优胜奖;不仅顺利取得英语专业四级、八级证书,还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,获评“优秀团员”。如今,他已正式入职湖北省仙桃市第八中学,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了教书育人的新征程。
一、初识“教师范儿”:读懂讲台背后的责任
如今成为人民教师已逾一年,回望从师范生到一线教师的蜕变,“教师范儿”的塑造始终是贯穿成长的核心课题。无论是备赛各类教学技能竞赛时的全力以赴,还是冲刺教师编制考试时的挑灯夜读,我深刻领悟到一个关键:能否在考场上、赛场中,精准展现出符合教师身份的气场、素养与专业能力——简言之,能否“像个教师”,直接决定着成败。
在我看来,“教师范儿”从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也不是对某种固定性格的生硬模仿,而是基于教师专业身份的角色塑造,是日复一日的能力沉淀。我始终认为,“教师范儿” 至少包含三个核心层面:其一,专业自信,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控,是对教学逻辑的清晰梳理;其二,课堂掌控力,是语言表达的感染力,是肢体动作的得体度,是引导师生互动的默契感;其三,职业认同感,是对教师身份的敬畏之心,是对学生成长的责任之念。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、共同沉淀,最终内化为教师的独特气质。
其实,我天性并非外向奔放,甚至带着几分内敛。但初入师范时,老师的一句话至今仍萦绕耳畔:“无论你私下里是活泼还是沉静,只要踏上讲台,就必须学会放开自己。那一刻,讲台属于你,学生的目光聚焦于你,你便是知识的传递者、课堂的引导者,这份责任要求你展现出教师应有的自信与从容。”正是这份教诲,让我鼓起勇气,主动抓住每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——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展示、模拟授课,还是学院组织的教学技能比赛。即便最初站在台上会紧张到声音发颤,手心冒汗,我也强迫自己全情投入。因为我深知,“教师范儿”从不是在脑海中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面对听众、组织教学的实践中打磨出来的;每一次上台,都是提升自我、塑造教师形象的宝贵机会。

二、打磨“教师范儿”:在协作与实践中破茧
在众多助力我成长的课程中,彭小燕老师讲授的《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》与《中学英语教学设计》两门课,对我“教师范儿”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彭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理论灌输的模式,以“实践驱动”为核心,尤其注重通过小组合作与模拟授课,让我们在实战中掌握教学技能。
当时,我与其他五位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。按照课程要求,我们每周都要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的设计,然后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完整的模拟授课。为了呈现出高质量的模拟课堂,我们小组渐渐形成了极强的协作氛围——无论本周轮到谁作为授课代表,其余五人都会毫无保留地伸出援手:有人帮忙梳理教学逻辑,确保环节衔接流畅;有人一起打磨课件细节,力求呈现清晰直观;有人主动扮演学生,提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疑问,帮助授课者预判问题;甚至在模拟授课结束后,我们还会围坐在一起,逐字逐句复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,哪怕是一个手势、一句过渡语,都不放过。
为了让教学环节更流畅、教学语言更精准,我们常常利用课后休息时间,一遍又一遍地与授课搭档“磨课”。从导入环节的每一句衔接语,到知识点讲解时的每一个手势,再到课堂互动时的每一个回应,我们都反复推敲、不断调整。记得有一次,为了设计一个生动的英语语法导入,我们从歌曲、动画到生活案例,讨论了近两个小时;还有一次,为了纠正授课时过于随意的站姿,我们对着镜子反复练习,直到找到既自然又得体的姿态。


三、内化“教师范儿”:从模拟课堂到真实讲台
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协作、打磨与实践中,我不仅逐渐掌握了中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核心技巧,更在反复的模拟授课中,慢慢找到了站在讲台上的自信。我开始学会用教师的语言与姿态和“学生”沟通,学会通过眼神、表情与肢体动作传递教学热情——当我用手势辅助讲解语法时,“学生”们的理解更清晰了;当我用微笑回应提问时,课堂氛围也变得更轻松了。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,让我对“教师”这一职业的认知,从书本上的理论层面,真正落到了实践中的课堂里;也让“教师范儿”不再是刻意模仿的“外壳”,而是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养。
如今,当我站在真正的中学英语课堂上,面对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,用流利的英语讲解知识点,用互动游戏调动课堂氛围时,我无比庆幸自己在校四年没有浪费每一次实践机会。更感激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,以及彭小燕老师等各位恩师的悉心指导——是他们,为我搭建了从“讲台小白”走向“站稳讲台”的阶梯。
回望这段成长历程,我愈发明白:“教师范儿”的培养,从来没有捷径可走。它需要依托优质的课程资源,需要主动把握每一次实践机会,更需要在团队协作中相互促进、共同成长。每一次上台展示时的紧张与突破,每一次小组磨课时的争论与共识,每一次复盘时的反思与调整,都是塑造“教师范儿”的重要基石。
四、回首与寄语:敢于“不完美”,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
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模拟授课时的“翻车”经历:因为过度紧张,我把“第三人称单数”说成了“第三人称复数”,台下同学善意的笑声让我瞬间满脸通红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但也是那次“失误”,让我彻底卸下了“必须完美”的包袱——原来,“教师范儿”从不是“天生完美”,而是“敢于不完美”;敢于暴露问题,才能在修正中成长;敢于直面不足,才能在打磨中进步。亲爱的学弟学妹们,如果你也怀揣着成为教师的梦想,请别害怕第一次上台时的声音发颤,别纠结课件是否 “绝对完美”,别畏惧磨课时被指出的不足。只要你愿意抓住每一次“站上去”的机会,愿意在小组磨课中接受“挑刺”,愿意在复盘时“较真”每一个细节,终有一天,当你真正踏上属于自己的讲台,会惊喜地发现:那份从容与自信,早已刻进你的举手投足里;那份独属于你的“教师范儿”,早已在一次次实践中悄然成型。
【一审:冯晓华 二审:祝东江 三审:王官华 编辑:汤慧敏】